尘霾之痛概莫能外 的治理之路任重道远
导读:从1月到2月,多次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让人们措手不及,波及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影响人口达6亿。大气污染治理必然是今年“两会”上的热话题。雾霾来袭,人人身处其中,概莫能外。共同的境遇带来共同的诉求,共同的诉求需要共同的行动。
毋庸讳言,灰霾已重症影响了与的形象。比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重症威胁国人的生活与健康。早晨的公园里,不再有晨练的人群。校园的操场上,不再见奔跑的儿童。
130万平方公里的灰霾,这不是出了问题,是出了问题。多地雾霾天数目创60年纪录,这不是北风出了问题,是进展出了问题。你向天空播撒花瓣,花瓣会落在你的头上。你向天空播撒毒烟,它会变成PM2.5钻进你的肺里。
从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组获悉,此次政协提案前三个编号的提案里,有两个涉及绿色环保。不仅仅备受环保行业专业人士关注,就连跟环保八竿子打不着的政协委员姚明,3日也感慨,“我现在不仅不敢看天,连地都不敢看。我个人对北京的印象是奥运会之后空气质量急转直下,我们要思考得更远一些,在没有看见的时候就想到这些问题,不是看到黄沙满天飞才想到去治理。”
第三号提案《关于加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提案》则由民建中央提交。提案指出,大气污染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三十年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和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量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油品质量不高、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导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
提案还建议,尽快修订并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同时逐步将PM2.5排放总量,纳入到约束性指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交通污染,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力度以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关于治霾的意见和建议,不外乎加快产业转型、加快发展公交、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扬尘污染等。这些都很有必要,需要抓紧落实。但重要的,还是先要形成“全民治霾”的共识。
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就治霾问题有关部门给出的期限是18年,他表示时间太久了,希望能缩短这个时间。
而就百姓而言,18年的雾霾呼吸期,那自身器官能否等到胜利的那一天,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PM2.5的危害无需赘言,这种“只进不出”的有害物质在人体内大量积累,将是健康很大的隐患。而且现在看来似乎很缺乏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因为你只要出了自家房子,就直接暴露在雾霾的肆虐之下,那怕戴口罩、吃猪血恐怕都无济于事。在群众看来,还大家一个正常呼吸的环境已经迫在眉睫,而“18年”的期限,不知要凉透多少人的心。
这段时间北京引来了沙尘和雾霾的双重夹击,更是紧迫了人们对于碧蓝天空的向往。此次两会,环境保护俨然是重中之重,在18大的美丽的框架中,将出台更加详细的规划和细则,力求一时间解老百姓之所急,我们有理由相信无需等待18年,雾霾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