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1)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2)使抗原假阳性抗体与某种酶联结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而且此酶标抗原或抗体即保 留活性又保留其酶活性 。
(3)测定时将受检标本抗 原或抗体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 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再用洗涤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它物质分开 ,后结合在 固相载体上 的酶量与标本 中受检的抗体或抗原量成一定 的比例 ,再加入酶反应底物后 ,底物被酶催化后变为有色产物 。根据其颜色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了解被测标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ELISA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 或抗体 的测定 。影响ELISA中非特异性显色的原 因很多,如试剂盒特异性、检验标本中含酶标记物的干扰物,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等。
血清是常用的ELISA标本,标本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主要是干扰性物质所致,分为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
1 内源性物质 有人认为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
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常见 的干扰 物质有 :类风湿因子 、补体、嗜异性抗 体、嗜靶抗原 自身抗体 、医源性诱导的抗鼠(s)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1.1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可作用于多种动物以及人IgGFc段的自身抗体,多数为IgM类,能充当抗原成分与固相及酶标抗体反应,从而呈现非特异性显色,从而导致假阳性。
1.2 补体 ELISA系统中固相一抗和标记二抗过程 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 ,基 Fc段 的补体 Clq分子结合位点被暴 露 出来,使 C1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 ,从而造成假 阳性 。
1.3 嗜异性抗体 人类血清 中含含有能与 啮类动物 (如 鼠等到)Ig(s)结合的天然嗜异性抗体,可将 ELISA系统中一抗和二抗连接起来,也能造成假阳性 。 ’
1.4 嗜靶抗原自身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菌素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时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ELISA方法中可干扰抗原抗体测定结果。
1.5 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B)抗体 临床开展的用鼠源性CD3等单克隆抗菌素体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索标记鼠源性抗菌素体的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等新技术,均有可能使这些病人产生抗鼠的抗体;另外 ,被 鼠等啮齿类动物咬伤的病人体内也可以产生抗鼠Ig(s)抗体,这些病人 ELISA测定时均可产生假性。
1.6 交叉反应物质类 地高辛、类 AFP样物质等,是与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在用多抗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
1.7 标本中其它成分的影响 黄疸血标本中常含有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如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物,就有可能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血清脂质过高、、血红蛋白及血液粘度过大等,均对 ELISA测定结果有干扰作 用。
2 外源性物质 外源性物质常常是由于用于 ELISA测定的血标本的采集 、贮存等不 当所致。如 标本溶血 、标本被细菌污染 、标本贮存过久、标本凝集不全和采血管中添加物等影响。
2.1 标本溶血 由于各种人为原因引起的标本溶血,均可因红细胞破坏溶解 时释放 出大量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 的血红蛋白,在以辣根过氧化物为标记的 EusA测定中,会导致非特异性显色,干扰测定结果。有报道酶免 HBsAg试剂检测溶血标本时可造成假阳性 。
2.2 标本受细菌污染 如有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 HRP(辣根过氧化酶)【lJ。因此。被细菌污染的标本同溶血标本一样,亦可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干扰测定结果。
2.3 标本保存不当 如在 冰箱中保存过久,其 中的 IgG可发生 聚合,在间接法 ELISA 中可使本底 加深llI。在冰箱 中保存不易过久。在冰箱 中保存过久的标本 ,血清中 IgG可 聚
合成 多聚体、AFP可形成二聚体,在间接法 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甚至造成假阳性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如一天以上)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出现假阳性,因此,血标本在采集处理时应小心 。
2.4 标本凝集不全 在没有促凝剂和抗凝剂存在的情况下,正常血液采集后 1/2—2h开始凝固,18~24h完全凝固。临床检验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 ,此时的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 ELISA测定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 白块 ,易造成假阳性结果。
2.5 标本管中添加物质的影响 抗凝剂(如肝索、EDTA)、酶抑制剂(如 NaN3可抑制 ELISA系统 中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快速分离血清的分离胶均对 ELISA测定有一定的干扰用。
内源性物质及外源性物质造成的假阳性,解决的办法如下 :
内源性物质:类风湿因子造成假阳性时,解决的办法是标本用联有热变性 (63℃ ,10arin)IgG的固相吸附剂处理(将热变性 IgG加入到标本稀释液中同样有效);检测抗原时,可以用 2一琉基乙醇等到加入到标本稀释液中,使 RF降解;补体参于造成假 阳性时,可用用 EDTA稀释标本或用 53℃,10arin或56%,30arin加热血清使 Clq灭活;嗜异性抗体造成假阳性时,可在标本稀释液中加入过量的动物 Ig(S),但加入量不足或亚类不同时无效;嗜靶抗原 自身抗体造成假阳性时,测定前需用理化方法将其解离后再测定;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S)抗体造成假阳性时测定抗菌素原时,在标本中加入足量的正常鼠 Ig(s)从而克服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假阳性 。外源性物质:标本采集时必须注 意避免溶血 ;血清标本宜为新鲜采集;如不能立即测定,5天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存放4℃,1周后测定的血清标本应低温冻存;冻存后融解的标本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再测定,但混匀时应轻柔,不可强烈振荡。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血清,或标本采集时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
综上所述,对临床检验对 ELISA测定中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除考虑试剂因素、操 作因素之外 ,更多的应从标本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干扰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