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览网 行情 通用分析仪器

制造需过“消费者”关

发布日期:2015-07-14 浏览次数 :510

 【导读】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工信部考察时指出,个性化消费在正在蓬勃兴起,产品将面临消费者更苛刻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制造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须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消费者的夸奖。总理所谓“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就是指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夸奖。实事求是地说,就目前情况看,制造许多领域的产品已经达到了拿杯、获奖的水平,所差只在消费者的认可。

举例来说,今年春节期间,游客到日本抢购电饭煲等产品的消息在引起强烈反响,并由此触发民间对制造何去何从的争议。之后不断有媒体以各种方式为制造“正名”,比如,央视曾制作一期节目,通过苏泊尔、美的等国产品牌电饭煲与日本电饭煲现场煲饭大比拼,证实电饭煲并不比日本电饭煲差,甚至在一些功能上更胜一筹。

更能说明制造今非昔比、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的,还是来自“外人”的评价。6月初,贸易杂志SourcingJournal(《采购》)创办人爱德华·赫兹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是一件简单的男士牛仔裤,我会把产地选在巴基斯坦,但如果是一件时尚女装,我就会把产地移至,因为这里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精加工手艺都更胜一筹,而且他们能准确把握这种时尚。”在许多国外采购商看来,制衣产业技艺精湛又高度专业化,一些畅销品牌,甚至某些高端品牌的供应链经理将制造视为集价格、速度和质量于一体的选择。

除了家电、服装,制造还在许多工业消费品、机电设备、原材料产品以及高铁、核电等领域进入行列。但我们必须看到,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制造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也不均衡,在不少领域还处于落后阶段。特别是一些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领域,质量安全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拖了整个制造的后腿,也拉低了消费者口碑、夸奖的分值。

事实上,制造未能得到消费者普遍认可,固然有消费者看问题不的原因,有的消费者甚至还在崇洋心理作用下产生“抑中”情绪,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制造企业未能在实际表现上达到消费者给予充分肯定的标准。有些时候,的许多企业似乎还存在“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态度,而这一点也已经被消费者看穿了,这也影响了制造的赋分。前文说现在“外人”对制造的评价都不低,说明企业拿给“外人”的东西都不错,但为什么消费者却对企业评价不高呢?原因就在于同样的企业拿给消费者的东西却往往品质差了不少,这些企业因此被批评为奉行双重标准,而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相比消费者为获得更好的消费感受而购买国外产品的“崇洋”,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媚外”,问题更严重。

的一些企业,其设备、技术、生产工艺并不落后,它们之所以“能而不为”,根本原因是这些企业缺乏真正的质量压力。一般都认为,国外订货商要求苛刻,动辄撤单,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实,这个压力只是一个传导,在它的上面,还有更强的压力,即施加在订货商身上的压力,这个压力除了来自竞争对手和市场监管机构,更多还是来自消费者。

在市场,竞争对手、市场监管机构和消费者这三者同样也为企业制造了压力,但相比较而言,其力度明显要弱一些。尤其是在消费者这一方面,限于现实消费水平,很多人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意识还不是很高,质量维权观念也不够成熟,这都会削弱指向企业的质量压力。而现实中一些人存在崇洋心理,这既是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的一个结果,同时必然也会成为掣肘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负面因素。

现在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已经变得成熟理性,他们眼里已揉不进沙子,企业的双重标准再难行得通。如果再不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作为,必会被消费者所抛弃。而且,现在消费者不仅变得越来越挑剔,其消费需求也变得日益丰富和个性化,制造企业如果不去积适应这个变化,同样得不到他们的青睐。一句话,制造是该认真反思,考虑如何面向自己的消费者,去赢得他们的口碑、夸奖,从而赢得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