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而互联网因具有潜力无穷的信息索取和信息交换两种机能成为信息资源中心,并对经济社会产生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对推进检验检疫工作作三个思考。
思考一,信息化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三大趋势:一是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渗透,向各产业的渗透;二是文化向各个行业的渗透;三是消费的转型升级。在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信息化不仅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检验检疫部门也不例外。检验检疫部门现有的人力资源远远满足不了日常工作的需要,原有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对进出口商品的质量状况难以做到真正的有效控制,业务发展受到明显的制约。严峻的形势使得检验检疫部门迫切需要通过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履职能力,实现改革创新。
思考二,“互联网+”推进检验检疫工作的要素是什么。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互联网+”概念,制定了行动计划,这不仅是一项国策,还是一个方法论。互联网必须得互联,先是物的互联,然后是人的互联,接下来是虚拟与现实的互联。而“互联网+”代表着连接和融合,其深刻意义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意味着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作为一种重构的力量,推进检验检疫工作的要素在于数据、集成、转变。
数据。“互联网+”重要的基础就是数据。比如产品的数据,运营的数据,价值链的数据等等。检验检疫部门在多年的履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进出口商品质量的监管数据、进出口企业基本情况的数据、进出境动植物疫病疫情的数据、进出境人流物流检疫的数据,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无形资产。
集成。“互联网+”重要的手段就是集成。据统计,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完成了质检总局与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的广域网互联,871个机构有局域网建设,初步建成了检验检疫信息处理、数据交换的网络平台,营造了网络运营的基本环境;各种电子检验检疫通关软件77个,基本覆盖了检验检疫各项主要业务。
转变。适应“互联网+”关键的要素就是思想要转变。在我国经济增长趋缓、结构优化加速、创新驱动升级、政府服务转型的新常态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政府改革。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发挥检验检疫,补齐短板,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促进检验检疫职能转变、优化外贸环境、区域协同发展、保障国门安全的重要支撑。
思考三,检验检疫如何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不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政府职能转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检验检疫如何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理念。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表明,“互联网+”的具体实现路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高度敏感和深刻理解,需要无数的实践探索、需要无数的反馈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必然成为深化检验检疫业务改革、提升质量和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依法行政、透明水平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出口商品质量、维护国门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先要从观念上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其次,要推动现有的检验检疫电子政务向云计算模式迁徙;另外,用数字看的能力要作为新时代检验检疫干部服务、监管经济的必备能力。
整合集成。在近几年的电子政务建设中,检验检疫部门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对当前现有业务的电子流程再造与专网建设上,对信息资源的规划与业务模式的优化配置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资源架构混乱、共享程度低、业务系统缺乏整体规划、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需在范围内打破检验检疫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鸿沟,优化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将串行的工作过程改造成并行的工作过程,并随时动态地实现对各部门的平行整合和集成化管理,实现检验检疫业务应用主线和监督管理主线的全流程协同运作。同时,要实现与口岸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外贸企业,国外相关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信息互通互换。
数据应用。检验检疫多年积累的关于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安全、关于进出境疫病疫情的信息数据目前相互割裂,分散各处,形成不了大数据,无法根据现有的信息数据对各类风险进行预测分析,从而采用有效的检验监管方法。而另一方面,检验检疫部门以现有的人力、手段,根本无法监管数以万计的进出境人流、物流和商品流的安全。因此,需对分散的历史数据和即时工作中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清洗、集中、分类,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运用大数据技术发现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采用风险评估、信用评级等方式,来开展具体的检验检疫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检验检疫的大数据其实也是一个庞大的商业信息库,深层次地涵盖了我国地域性对外发展的程度、他国对贸易的政策趋势,应合理利用这些大数据,提升检验检疫公共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