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旅游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一阶段情况,部署专项整治第二阶段工作。在专项整治行动的“一战役”中,各地共有44家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12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
整顿旅游市场
下硬茬才能见实效
我国人口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加之旅游休闲渐成时尚,旅游产业开发潜力、后劲巨大。然而,面对好机遇,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却思维狭隘僵化,或紧盯有限的门票收益“转圈圈”,或资金投放严重不足导致隐患丛生,更有甚者,疏于监管懒政无为,导致当地旅游市场混乱无序,严重影响景区及地方城市形象。价格垄断、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乱象也令很多有出游计划的人心生犹豫,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制约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瓶颈”。
痛定思痛,此番旅游局痛下决心、重点治乱,在“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思维主导之下,与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动,加大了旅游市场秩序分阶段专项整治力度。从已经取得的成果来看,已经“刀下见菜”——“44家A级景区被摘牌、1家级景区被严重警告、9家级景区被警告、12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33家旅行社责令停业整顿处罚”,这令很多持观望态度和侥幸心理的景区管理者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和巨大压力。事发旅游旺季到来之初,这也将有力地倒逼一些问题单位放弃“仗着资源、无视管理”搞旅游的混日子思维。
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让犯错成本足够大,当事人才会有明显的触动和改进。针对旅游市场,旅游局拿出的诸如“摘牌、销证”等危及涉事单位生死存亡的硬措施,无疑将让那些抱定“无为而治”心态的人惊出一身冷汗。搞旅游,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存在的问题,不思改进、不谋发展、不搞创新,不如索性让其退出,转而把扶持政策的“好钢”用在那些善于、乐于创新的旅游单位身上。
“让旅游市场秩序好的地方‘游客盈门’,差的‘门可罗雀’”。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局方面曾表示,治理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将打出组合拳,包括对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实行一票否决,摘掉一批市场秩序混乱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牌子。此次专项整治结果无疑是对这一承诺的掷地有声的回应。
整顿旅游市场,唯有出硬招才能见实效。据悉,根据相关工作规划,旅游局还将组织开展专项行动“第二战役”,重点整治“不合理游”、违法“一日游”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
唤醒“假寐”的
景区管理部门
景区被摘牌、警告,更多因为对旅游乱象的管理不善。可以说,景区对种种旅游乱象不是不知,而是不为,景区管理方的不作为乃至纵容,无疑为乱象滋长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此次专项行动对景区的整治,意味着景区不能再轻易撇清责任,而是有义务参与到旅游秩序的共同建设当中。
此前,各个旅游景区之所以对旅游市场的无序现象视若无睹,皆因为一些乱象对旅游景区本身的经济利益并无直接伤害,有些反而带来了客流和收益,这种既得利益令本就管理意愿不强的景区方,更加不愿意作为。要想让景区真正担负起自身的管理责任,就必须斩断这种利益链条,改变部分景区被动落后的管理状态,唤醒“假寐”的景区管理意愿。
整治行动意味着,一旦景区管理“失职”便会面临警告、摘牌等处罚,这必将敦促景区面对旅游市场乱象有所行动。从此,景区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舒舒服服地坐收渔翁之利,而是必须要担负起管理责任,否则景区的声誉、评级、收益等都将遭到损失。
景区管理意愿的低下,另一个原因是景区运营管理的发展滞后。面对迅速崛起的旅游市场,一些景区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没有与时俱进地增强景区的主动管理意识,在旅游乱象中“不愿为,亦不能为”。当旅游大潮到来,这种落后的管理水平导致了必然的管理失控,旅游市场乱象趁机丛生于景区,便不足为奇了。
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进步就意味着会被淘汰,对于景区而言同样如此,如果一些景区继续自己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不改变,任由旅游市场乱象在景区蔓延,遭受降级摘牌、警告处罚都是必然的结果。此次旅游局的专项整治行动,意在唤醒一些假寐、落后的景区管理意识,敦促景区增强主动管理意识并努力为恢复旅游市场的秩序作出贡献,进而使旅游景区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