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元宵是诗,诗一般的元宵如梦如幻;元宵似画,画一样的元宵摄心夺魂。诗画元宵,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无尽灵感与情思——“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之灯愈发明亮,元宵之食也愈发精细,但感觉上的快乐程度越来越弱,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如今的节日,不是形式上不够隆重,而是过节的人心境里少了闲雅与宁静、郑重与笃诚。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暄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实际上欢依旧在、画依然美,但我们已无力将它幻化为深刻而经典的文字、生动而传神的图画。难道是习以为常与见欢不欢,难道是麻木不仁与识陋学寡?都不是,是因为我们缺少了那份对于生活的热度和诗心的培育。
《世说新语》说,东晋王徽之夜乘小舟从山阴往剡,欲寻好友戴安道。次日到了门前,不入而返。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名士做事,全在性情,功利色彩并不太浓,所以才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字字句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诗人活在意境中,凡人忙在尘埃里。
这并不是我们不能世俗地生活,而是说要在物质生活改善之时,精神同时升级。当然,人活着不是为了诗,但至少不能无视甚至肆意践踏可贵的安谧、自然与和谐,因为缺失画意的生活毕竟乏味,毫无诗情的人生也算不上精彩。当今,是一个经济文化社会俱鼎盛的年代,只是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景、一些情,我们来不及长思量细品味,光阴就过去了。不是时代无色彩、人间乏诗情,而是我们匆忙得抓不住、留不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我们总会心生涟漪、情起波澜,总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情此景,不是古时就比今时好,而是诗人比我们多了一份感物惜世的情怀和一双敏锐洞察的眼睛。
公元2015年的那个跨年之夜,上海滩的灯火空前璀璨。那本是一部厚重的诗、一幅绚丽的画,由于我们缺少那份修为、那等胸怀,心理承受不住流光溢彩与盛世繁华那诗意般的美,36个年轻的生命还来不及听新年的钟声,就被灼目的光色所击倒,再也无法领略上海中心的万丈红尘。今年的这个元宵之夜,本来他们也可以参与,“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何况正是多诗多梦的季节。“今年无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
如果能用生命重燃久违的诗心,用理智削去浮躁的畸角,夜幕下的灯火将更美。
时月朗风清,夜放花千树。又是一个诗画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