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美两国曾经互相做过一个调查,人员考察美国的教育系统后,关于美国小学教育后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小学教育很差,小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大字不识几个,就总想着发明创造,再过二十年,一定会超过美国。
第二年,美国教育部门派人考察学校后也得出一个结论:的小学生是全努力的,他们很早就背着很重的书包去上学,再过二十年,一定会超过美国。但是,结果却证明,二十年乃至三十年过去了,仍没有超过美国。
笔者认为,当时参与调查的中美教育都把勤奋作为成功重要的因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园内,都悬挂着爱迪生的名言: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后来有人考证,爱迪生是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他随后又对周围人感慨说:“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关键!”由此可见,汗水是汇集不成灵感的。从今天制造业依靠汗水挣来的微薄利润,也可以证明此观点。
灵感属于智力成分,取决于个人天分,但不是完全不能培养的。虽然人的智力可能有高有低,但这并不影响勤于思考的习惯。然而,笔者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老师、家长都鼓励我们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但长大后,却很少再有人来鼓励多问为什么了,好奇心太重反而往往会遭到歧视。麻木与习以为常,才是生活的主流。
灵感的启发确实比较困难,这和教师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但是,目前教育一个令人遗憾的问题是,我们不懂得灵感是可以被扼杀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曾批评过教育的解题型思维。
笔者颇有同感,解题思维正是创造性的一杀手。解题式思维有两个缺点:
一有大框架,二有正确答案。
所谓有大框架是说,式习题都含有明显的目的性,即出题人希望此题考什么知识点。这种习题再怎么解,解题人也跑不出出题人的手掌心,所以在这种解题过程中,我们只能说解题人的思维在活动,但不可能活跃到有什么突破,思考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框架限制,但解题式思维永远是先要有对手,然后根据对手的情况再行动的后发模式,这可能是人创新能力较为落伍的原因之一。我们还可以在商业竞争中发现,企业竞争实力不弱,却普遍难以寻找到没有竞争的蓝海领域。当我们感慨的血汗工厂时,是否曾想过,中小学的课堂上已经决定了我们的商业竞争模式。
解题思维的第二个欠缺是有正确答案。思维一是怕有条条框框,限制了创造性;二是怕有终落脚点,正确答案实际是扼杀了创造性。解题思维模式类似于一个倒三角,思维是一个逐步收窄的过程。但创思维更像一个正三角,是一个逐渐发散的过程。所以解题思维在追求正确答案过程中不断被限制,而且当正确答案与分数挂钩时,后一点灵活的可能性也随之消失了。老师经常语重心长地对赋有创造性的学生讲:“我知道你这样答题有新意,但大考时不是我判卷儿,你还是要按照标准答案答。”不知有多少孩子的创造性,正是在追求标准答案过程中泯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