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月24日,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公布92个批次抽检结果。结果显示,淘宝等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存在不同程度非现象。1月27日,淘宝官微以转发一位80后运营小二公开信的形式,质疑工商总局报告抽样太少、逻辑混乱、程序违规。当晚,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作出回应,认为淘宝过度解读。1月28日,工商总局披露半年前对阿里巴巴行政指导白皮书。“淘宝杠上工商总局”引起媒体纷纷报道,网民广泛议论。
撇开各种纷争,问题关键还在于产品质量。传统的产品质量主要涉及产品提供方(厂家、商家)、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三者。网购又增加了第四方——电子商务平台。我国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路人皆知,电商平台亦不可能成为一方净土。对此,大量网购者都有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切身体会,淘宝也承认,仅2014年前9个月,就处理下架涉嫌假冒伪劣商品达9000多万件。淘宝杠或者不杠,产品质量问题都在那里。
电商平台主要靠电商交易获利,电商越多、交易越多,获利自然越多。从本意上讲,淘宝也希望平台之上的电商正正规规做生意,不希望产品质量的是是非非影响其声誉,也采取一定措施处理假冒伪劣。既然承认网购存在质量问题,淘宝为何又要怒气冲冲、大动干戈呢?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自己打孩子可以大义凛然,别人教训自家孩子则很丢面子;另一方面,在于对方下手太重。当工商总局公布的高非率,造成交易萎靡、生意受损时,淘宝自然很“伐开心”,于是开杠。只是这种杠,赢或者不赢,丝毫不能解决网购消费者关心的质量问题,徒留下一场热闹的笔墨官司而已。
网购作为一种新业态,给产品质量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也为社会各界联手共治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新机遇。来自网购者直接反馈的大量产品质量信息,使得消费者可以相互借鉴、趋优避劣,使得监管者能够运用大数据进行质量风险管理、实施打击。电商平台于其中关系重大、责任不小,在火爆交易带来的眼前利益和产品质量之间,淘宝们应该意识到,优质方能让电商平台长远发展。如果为了短期利益,故意隐瞒信息,甚至“护犊子”,终究有一天网购会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而被消费者毫不犹豫地摒弃。淘宝们应该认识到,监管部门的曝光,不是要其“好看”,而是帮其大忙,应该热烈欢迎和积配合监管部门的抽查和处置,主动曝光假冒伪劣,实行质量信息共享。
发挥市场配置质量作用,调动社会共治积性,是解决质量安全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产品质量发展和消费者利益,有关各方别忙于相互抬杠,而是冷静正视问题,合力解决问题,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