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给览网 » 公司 » 北京中恒日鑫科技有限公司
- 水质分析仪器
- PH检测仪
- COD检测仪
- BOD检测仪
- 电导率检测仪
- 浊度计
- 氨氮检测仪
- 总磷总氮
- 余氯总氯检测仪
- 多参数水质检测仪
- 其他便携式水质检测仪
- 试剂/缓冲液/标准液
- 奥立龙电极
- 溶解氧检测仪
- 在线式水质分析仪
- 电磁流量计/液位计
- 微生物过滤系统
- 日本DKK-TOA(东亚电波)
- 水质采样器
- 环保检测设备
- 噪声检测仪
- 粉尘检测仪
- 大气采样器
- 空气采样泵
- 热指数仪
- 流量校准器
- 电子皂膜流量计
- 温湿度计
- 照度计
- 风速仪
- 测烟望远镜
- 差压计
- 风量罩
- 尘埃粒子计数器
- 气象站
- 公共场所检测箱
- 微生物采样器
- 浮游菌采样器
- 气溶胶发生器
- 振动测量仪
- 微波漏能仪
- 定量采样机器人
- 实验室仪器设备
- 电子天平
- 普兰德移液器
- 测汞仪
- 粘度计
- 红外测油仪
- 分光光度计
- 重金属分析仪
- 过滤效率测试仪
- 视力仪器
- 烟气分析仪/汽车尾气分析仪
-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
- 甲醛检测仪
- 臭氧检测仪
- 测氡仪
- 空气质量检测仪
- 核辐射及安全防护仪器
- 电磁辐射检测仪
- 射线检测仪
- 个人剂量报警仪
- 场强仪
- 表面污染测量仪
- 高斯计
- 中子检测仪
- 活度计
- 无损检测仪器
- 涂层测厚仪
- 超声波测厚仪
- 红外测温仪
-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
- 裂纹测深仪
- 真空计
- 气体分析及检测仪
- 一氧化碳检测仪
- 氧气检测仪
- 氨气检测仪
- 二氧化硫检测仪
- 硫化氢检测仪
- 氯气检测仪
- 磷化氢检测仪
- 可燃气检测仪
- 四合一气体检测仪
- 复合式气体检测仪
- voc气体检测仪
- 单一气体检测仪
- 固定式气体检测仪
-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
- 气体检测仪传感器
- 德尔格压缩空气质量检测仪
- 气体检测管
- 水文水利类仪器
- 流速流量测量仪
- 水位记录仪
- 水体温度记录仪
- 水体采样器
- 藻类叶绿素荧光测量仪
- 测深仪
- 声纳探测仪
- 电位计
- 土壤类检测仪器
- 便携式土壤表层水分仪
- 便携式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
- 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速测仪
- 呼吸器适合性测试仪
- 口罩密合度检测仪
- 建筑物理实验室仪器
- 建筑热工产品
公司名称:北京中恒日鑫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汪先生
电话:010-64127897
手机:15101169516(微信同号)
传真:010-64127897
邮件:15101169516@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漷兴二街4号2幢1层022
生态环境监测年度报告发布 我国碳减排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18-11-29浏览次数:1067返回列表
用卫星看到的生态是什么样的呢?近日,科技部发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对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等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获取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用什么方法zui好?卫星遥感技术是zui佳选择。卫星视野广阔,可以适应大尺度观测需求,同时卫星运转周期多种多样,短则几小时,长则十几天,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的变化数据。”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组组长、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使用的国产数据比例已经达到57%,而2012年次发布此报告时的国产数据使用率仅为17%。
我国碳排放强度快速刹车
“2016年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们获取数据的利器,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卢乃锰表示,“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2018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颗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TanSat)技术,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年至2017年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我国已于2016年12月发射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TanSat卫星可地反演大气中的CO2柱浓度,监测大气CO2浓度分布情况,是性碳浓度多星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碳卫星TanSat生成了套2017年TanSat叶绿素荧光产品,该产品可用来监测植被生长状况和植被生产力。”卢乃锰说。
报告显示,我国碳排放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因积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2017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承诺。
卢乃锰说:“我国仍是碳排放大国,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与发达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减排压力。建议加强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的利用。”
32处公园生态优良
报告以发展绿色“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监测分析了该区域沿线典型农牧交错带、海岸带与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评价了部分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和动因,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廖小罕研究员介绍,这是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中第三次发布“一带一路”专题报告。“前两个报告是摸底和面上综合信息,今年的报告聚焦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加集中分析环境高敏感区生态情况。”
报告数据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状况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在2000年至2017年,大部分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基本稳定,无显著退化现象。其中,植被生长状况保持稳定的面积占57.87%,有所改善的占21.04%,显著改善的占17.71%,变差的占3.39%。但报告认为,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不断发展会增加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风险。
丝绸之路经济走廊沿线11个的32处公园的生态状况整体表现优良,超过8成的公园生态状况变化趋势稳中向好,景观结构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廖小罕说:“我国正在开展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建议利用本报告的监测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公园优先建设区域的选址研究,为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报告还分析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报告指出,被监测的4条已建铁路均采用了绿色施工方法,有效降低了工程的永jiu生态占用量,并加快了施工期间临时生态占用的恢复。4条铁路平均每公里的生态占用面积仅为0.04平方公里,且以临时生态占用为主,截至2017年底,临时生态占用面积已修复约90%;已建和在建的8条道路设计了大型动物保护通道15处、桥涵洞3829个、隧道110处,有效保障了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和生态廊道的联通。报告建议,未建工程项目应进一步优化选线,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尽可能避开沿线的自然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