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给览网 » 公司 » 北京中恒日鑫科技有限公司
- 水质分析仪器
- PH检测仪
- COD检测仪
- BOD检测仪
- 电导率检测仪
- 浊度计
- 氨氮检测仪
- 总磷总氮
- 余氯总氯检测仪
- 多参数水质检测仪
- 其他便携式水质检测仪
- 试剂/缓冲液/标准液
- 奥立龙电极
- 溶解氧检测仪
- 在线式水质分析仪
- 电磁流量计/液位计
- 微生物过滤系统
- 日本DKK-TOA(东亚电波)
- 水质采样器
- 环保检测设备
- 噪声检测仪
- 粉尘检测仪
- 大气采样器
- 空气采样泵
- 热指数仪
- 流量校准器
- 电子皂膜流量计
- 温湿度计
- 照度计
- 风速仪
- 测烟望远镜
- 差压计
- 风量罩
- 尘埃粒子计数器
- 气象站
- 公共场所检测箱
- 微生物采样器
- 浮游菌采样器
- 气溶胶发生器
- 振动测量仪
- 微波漏能仪
- 定量采样机器人
- 实验室仪器设备
- 电子天平
- 普兰德移液器
- 测汞仪
- 粘度计
- 红外测油仪
- 分光光度计
- 重金属分析仪
- 过滤效率测试仪
- 视力仪器
- 烟气分析仪/汽车尾气分析仪
-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
- 甲醛检测仪
- 臭氧检测仪
- 测氡仪
- 空气质量检测仪
- 核辐射及安全防护仪器
- 电磁辐射检测仪
- 射线检测仪
- 个人剂量报警仪
- 场强仪
- 表面污染测量仪
- 高斯计
- 中子检测仪
- 活度计
- 无损检测仪器
- 涂层测厚仪
- 超声波测厚仪
- 红外测温仪
-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
- 裂纹测深仪
- 真空计
- 气体分析及检测仪
- 一氧化碳检测仪
- 氧气检测仪
- 氨气检测仪
- 二氧化硫检测仪
- 硫化氢检测仪
- 氯气检测仪
- 磷化氢检测仪
- 可燃气检测仪
- 四合一气体检测仪
- 复合式气体检测仪
- voc气体检测仪
- 单一气体检测仪
- 固定式气体检测仪
-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
- 气体检测仪传感器
- 德尔格压缩空气质量检测仪
- 气体检测管
- 水文水利类仪器
- 流速流量测量仪
- 水位记录仪
- 水体温度记录仪
- 水体采样器
- 藻类叶绿素荧光测量仪
- 测深仪
- 声纳探测仪
- 电位计
- 土壤类检测仪器
- 便携式土壤表层水分仪
- 便携式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
- 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速测仪
- 呼吸器适合性测试仪
- 口罩密合度检测仪
- 建筑物理实验室仪器
- 建筑热工产品
公司名称:北京中恒日鑫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汪先生
电话:010-64127897
手机:15101169516(微信同号)
传真:010-64127897
邮件:15101169516@163.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漷兴二街4号2幢1层022
新模型预测土壤“碳排放” 提升环境预测准确性
发布时间:2018-09-14浏览次数:953返回列表
日前,天津大学地科院晏智锋副教授与联合西北太平洋实验室—马里兰大学联合气候变化研究所合作,在土壤异养呼吸过程模型构建与应用上取得新进展,次建立了可监测土壤“碳排放”的过程模型系统,该系统可加地预报土壤异养呼吸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排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变暖的后果,会使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除了大量使用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以外,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等也和人一样会呼吸,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据介绍,土壤有机碳(SOC)作为陆地生态系统zui大碳库,通过微生物降解(异养呼吸)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年产生量的近5倍,因此准确监测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目前,各国学界普遍采用经验模型模拟土壤异养呼吸,空间可拓展性差,给预测区域或范围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亟须建立新的土壤异养呼吸的机理或过程模型,提高预测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气候变化的准确性。
天津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其中,地科院一直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日前,地科院晏智锋副教授与联合西北太平洋实验室—马里兰大学联合气候变化研究所合作,根据土壤异养呼吸的主要控制过程,构建出了一种全新土壤呼吸速率响应土壤含水率变化的过程模型。
据了解,该模型次融入了土壤属性大数据,重新建立了模型参数和土壤属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可加精que地揭示土壤异养呼吸的微观机理和宏观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传统的经验模型比,这一新模型普适性和可靠性都有了大幅提升,可明显提高土壤异养呼吸碳排放预测精度。这一新模型的投入使用,有望提高地球系统模式中预测气候变化中碳排放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也为提升气候环境预测准确性提供了新方法和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