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给览网 » 公司 » 北京精科智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材料电学性能测试仪
- 压电材料测试仪
- 介电测试仪
- 压电材料电阻率综合测试仪
- 材料分析仪
- 石英玻璃密封管
- 压电极化装置
- 梯温析晶测定仪
- 热电材料测试
- 高温铁电材料测试仪
- 铁电材料综合测试仪
- 热敏电阻材料
- 高温介电测试仪
- 高低温介电测量仪
- d33测量仪
- 准静态d33测量仪
- 材料电磁性能测试
- 材料阻抗分析仪
- 高低温压电d33测量系统
- 热释电系数高温测试系统
- 高温气敏材料测量系统
- 高温热敏电阻材料参数测量分析系统
- 电介质充放电测试系统
- 高温超导材料交流磁化率测量仪
- 居里点温度测试仪
- 变温光谱测试系统
- 电卡效应测试仪
- 压电放大器
- 铁电测试仪
- D33测试仪
- 材料制样设备
- 电陶瓷压片机
- 可计量型蠕动泵蒸汽发生器
- 压电高压极化装置
- 真空封管机
- 热压机
- 真空手套箱
- 实验型喷雾干燥机
- 球磨机
- 智能型管式梯温炉
- 多模具型热压机
- 压电陶瓷高低温试验箱
- 快速退火炉
- 原位高温成像烧结试验仪
- 开炼机
- 淬火炉
- 质量控制检测仪
- 垂直度检测仪
- 水平示值检定仪
- 水平零位检定器
- 数显指示表检定仪
- 全自动指示表检定仪
- 冲床生产远程自动统计系统
- 位移传感器自动校准装置
- 冲床生产远程自动统计系统
- 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校准装置
- 小角度仪
- 数控指示表检定仪
- 电陶瓷压片机
- 材料电磁学性能测试仪
- 微波介质材料电磁特性
- 电梯加速度测试仪
- 扶梯安全测试仪
- 咪表检定装置
- 太阳能电池测试仪
- 四探针测试仪
- 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测系统
- 材料磁致伸缩测量仪
- 微扰法复介电常数测试系统
- 材料样品高低温冷热台
- 毛细管样品冷热台
- 地质流体包裹体冷热台
- 轮廓仪
- 粗糙度仪
- 凸轮轴测量仪
- 高阻检定装置
- 数字式高阻检定装置
- 压力容器声发射仪
- 位移激光测微仪
- 氧化锌避雷器测试仪校准装置
- 非金属熔接焊机检测校准装置
- 多功能二维材料转移平台
- 高低温冷热台
- 材料热学性能测试仪
- 材料热导率系数测试仪
- 界面材料热阻及热传导系数量测装置
- 全温区定位高温梯度炉
- 材料高低温热膨胀测试系统
- 材料高温比热容测试仪
- 全自动材料高温比热容测试仪
- 热分析仪
- 激光导热测试仪
- 材料电化学实验设备
- 电化学腐蚀摩擦磨损试验仪
- 材料表面性能综合试验仪
- 新能源锂空气电池测试箱
- 皮安电流表
- 金属丝材导电率综合测试仪
- 变温焦耳热闪蒸系统
- 美国吉时利精密源表
- 材料高温电学测试仪
- 导电材料高温电阻率测试仪
- 形状记忆合金特性测试系统
- 高低温方阻测试系统
- 高温介电温谱仪
- 高温熔融电导率测试装置
- 玻璃熔体电阻率试验仪
- 高温绝缘电阻仪
- 高温绝缘材料电阻测试仪
- 高温铁电测试仪
- 高温压电D33测试系统
- 自动化实验设备
- 氧化诱导实验制样机
- 台式颗粒制样机
- 电熔拉伸剥离试样制样机
- 薄膜50点自动耐电压强度测试仪
- 薄膜电弱点测试仪
- 复合材料超低温拉伸性能测试仪
- 管道防腐层阴极剥离试验机
- 柔性材料测试设备
- 丝网印刷机
- 柔性材料及器件测试系统
- 薄膜材料
- 电池材料
- 薄膜电阻综合测试测试仪
- 绝缘及抗静电材料电阻率仪
- 薄膜双向拉伸仪
- 光学测试测试系统
- 进口设备
- 高频电刀校准装置
- 铁电测试仪
- 航空航天测试仪
- 饱和磁性分析仪
- 摩擦纳米发电机测试系统
- 电输运性质测量系统
- 半导体材料设备
- 微流控芯片真空热压机
- 探针台
- 半导体C-V特性分析仪
- 新能源和储能
- 固态电池压力绝缘模具套装
- 焦耳热测试仪
- 脉冲电闪蒸反应器
- 超快高温炉
- 新能源线束高压测试系统
- 新能源电池测试
- 教学仪器
- 淬冷法相平衡实验仪
- 固相反应实验仪
- 传感器
- 碳材料测试仪
- 材料高温力学测试系统
- 材料高低温洛氏硬度计
- 先进材料测试仪器
- 击穿及耐压测试仪
- 无损检测仪
- 静电计
- 磁性测试
- 绝缘材料测试
公司名称:北京精科智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谢经理
电话:010-60414386
手机:18210063398
传真:010-60414386
邮件:2822343332@qq.com
地址:北京顺义北小营
德勤报告 | 2018 AI趋势:AI芯片更丰富,用机器学习的企业翻倍
发布时间:2017-12-15浏览次数:1425返回列表
2018 AI趋势:AI芯片更丰富,用机器学习的企业翻倍
这是一个急速变化但又有很强发展衔接性的时代。
德勤在新报告Technology,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dictions(科技、传媒和通讯的预测)开头这样说。
这份报告中,德勤预测了增强现实(AR)、智能、AI芯片、机器学习、互联网、数字传媒等领域在2018年的大趋势。总体来讲,科技、传媒和通讯领域内将呈现指数级进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将发生不易察觉的变化。
这份报告长达80页,我们将其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两部分编译整理如下。在2017年的尾巴,我们提前去2018年预览一下。
AI芯片
强大的运算力对训练和推理神经网络来说必不可少。
2009年,块GPU问世,这种专门为密集型计算、高度并行计算设计的芯片,比CPU更能满足机器学习任务的要求。自此,越来越多的类型开始丰富“AI芯片”这个新名词。
德勤预测,2018年,GPU和CPU仍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主流芯片。
GPU的市场需求量大概在50万块左右,在机器学习任务中对FPGA的需求超过20万块,而ASIC芯片的需求量在10万块左右。
△ GPU、FPGA和ASIC芯片需求与2016年对比图
在年底,超过25%的数据中心中用来加速机器学习的芯片将为FPGA和ASIC芯片。
△ FPGA和ASIC芯片的市场份额超过25%
那么,每种类型的芯片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德勤给出了详细的预测:
机器学习优化的GPU:在2018年,GPU制造者将推出专门优化机器学习任务的特别版GPU。其实现在已经能看到这样的案例,英伟达称自己的Volta架构将使深度学习训练加速12倍,在深度学习推理任务上比Pascal架构还要快6倍。
机器学习优化的CPU:在GPU市场蒸蒸日上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CPU公司推出机器学习专用的CPU芯片。比如英特尔Knights Mill芯片,比非机器学习优化芯片的性能提升了4倍。
机器学习优化的FPGA:在2016年,FPGA芯片的销售额已经超过40亿美元。在2017年年初报告《Can FPGAs Beat GPUs in Accelerating Next-Generation Deep Neural Networks?》中,研究人员表示在某些情况下,FPGA的速度和运算力可能比GPU还要强。
目前,微软、亚马逊AWS和百度也称将FPGA用于机器学习的相关任务中。总体来说,2018年机器学习任务对FPGA的需求超过了20万。
机器学习优化的ASIC芯片:ASIC是只执行单一任务的芯片,目前ASIC芯片的制造厂商很多。在2017年,整个产业的总收益大约在150亿美元左右。
综合各芯片厂商放出的消息,英特尔的收购的Nervana,能在2018年生产出自己的芯片。此外,日本富士通也计划在2018年推出一款名为深度学习单元(DLU)的芯片。
TPU:TPU是谷歌为适应机器学习任务推出的ASIC芯片,适用于处理在开源的TensorFlow中的任务。在谷歌数据中心的推理任务中,TPU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和CPU相比,性能可以提升10到50倍。据谷歌预测的数据显示,2018年对TPU的需求大约在10万块左右。
低能耗机器学习加速芯片:德勤预测,在2018年,、平板和其他移动设备对机器学习芯片的需求量在5亿左右。移动端芯片的大特点就是低能耗,GPU芯片的功率大致在250瓦左右,相比之下TPU芯片需要的功率仅为75瓦。对传感器网络来说,所需功率需要低于10毫瓦。
德勤预测,可能再过两三年,低功率的机器学习芯片才能有突破性进展。
光流芯片:除了上面几种,还有一种特殊的芯片类型,IBM的True North芯片就是一种光流芯片,它能加速机器学习任务,并且非常。不过德勤表示,现在还很难预测这种光流芯片在2018年的体量,但整体来说可能低于10万块,甚至低于1万块。
机器学习
德勤预测,在2018年,大中型企业将更加看重机器学习在行业中的应用。和2017年相比,用机器学习部署和实现的项目将翻倍,并且2020年将再次翻倍。
△ 翻倍再翻倍
在报告中,德勤重点提出了让机器学习更广泛应用企业中的5个重要推动力,分别为数据科学的自动化、训练数据需求的减少、训练速度的加快、解释结果和本地部署等。
1. 数据科学自动化:像数据开发和特征工程这种耗时的机器学习任务,可能会占用数据科学家80%的时间。好消息是,这种繁琐的工作正在逐步被自动化取代。从耗时的工作解放出来后,数据科学家执行机器学习试验的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了几天。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数据科学家的短缺,为企业赋予和更多活力。
2. 减少训练数据的需求:训练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可能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元素,为训练数据获取标记数据也是一件耗时且成本高的事情。目前,已经涌现出致力于减少机器学习需要的训练数据的技术,包括数据合成、算法生成的模拟真实数据特征等。
3. 加速训练:正如上面所说,像GPU、FPGA等机器学习专有硬件的出现可以缩短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时间,加速研究进展。
4. 解释结果:虽然机器学习的进展日新月异,但机器学习模型通常存在关键缺陷,比如黑箱,意味着我们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这些不清楚让模型无法适应更多的应用。如果黑箱消失、结果都可解释,是机器学习应用的一大进步。
5. 本地部署:机器学习将随着部署能力一同成长。德勤去年曾经预测,机器学习正在走进移动设备和智能传感器,带来智能家庭、智慧城市、无人驾驶、可穿戴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像谷歌、微软、Facebook等科技巨头正在尝试将机器学习模型压缩到便携设备上,比如谷歌的TensorFlow Lite、Facebook的Caffe2Go和苹果的Core ML。